詩有余味方入妙 ____何明生先生五絕淺析
江嵐
北宋詩人梅堯臣認為一首好詩應該做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钡谝痪湔劦氖侨绾螌懢埃诙渌^“不盡之意即“余意”,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而言,此處“余意”不如稱作“余味”更為貼切。因為這里的“意”還只是作者之“意”,當詩作進入鑒賞環節之后,讀者在鑒賞的過程中關注的乃是整首作品所散發出來的“味”,至于作者單純主觀的“意”在這里倒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其次,從章法上來說,寫景還只是“起、承”前兩個屬于鋪墊的階段,只有“余意”才進入“合”的階段
,便是結句要達到的效果,不過,結句能否達到饒有余味的效果,也離不開一“轉”之妙
,轉得好,則余味足,轉得不好,余味或許就出不來,當然,結句本身的好壞才是關鍵之中的關鍵。古人把一首詩分作三段,分別形象地稱作鳳頭、豬肚、豹尾,可見結句之重要,結句收得穩,全篇便立住了,否則,整首都要為之減色??傊?,一首詩有沒有味,既在乎整體之鋪墊,更在乎結句之匠心,然不管是整體還是結句,總之,詩有余味方入妙。
詩有余味方入妙,這對于我國古典詩詞各種體裁來說都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但具體到各個體裁,其適用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五、七言古篇幅既長,容量又大,作者之所以選此兩種體裁,當然希望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故五、七言古講究的是鋪陳翔實、議論精到,七古更須配以充沛的氣勢,方稱合作,至于有沒有余味,有多少余味,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詩有余味方入妙”主要是針對五律、七律乃至五、七言絕這些短章而言,其中又以五、七言絕最為緊要,因為五、七言絕篇幅有限,必須以少勝多,以簡御繁,以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事實上又不可能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就只能說一大半,留一小半,這一小半便付之言外,留給想象了,若驗之以何明生先生的五絕,可知此言非虛。
何先生這數十首詩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五絕之饒有余味。比如《大洋洲公園》:
往昔為河道,如今乃綠洲。
若干年以后,此地或成丘。
文字簡凈,語調平淡,而對大自然乃至人世深沉的滄桑感喟盡在言外。
又如《楊家坪林場小憩》:
數峰云裊裊,一水綠幽幽。
獨坐青崖下,聽蟬聲漸收。
設色清麗,意境深邃,青崖、蟬聲,令人自然聯想到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間”以及王籍“蟬噪林愈靜”等相關典故,一個超塵離俗的高士形象便躍然于紙上。
又如《晚歸》:
站街燈晦晦,照物影紛紛。
傘御傾盆雨,人驚半夜魂。
作者很擅長使用疊詞,在此準確傳神,可謂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讀罷油然而生恐怖驚險之感,而全篇對仗,不覺板滯。
再如《無題》:
冉冉晨曦出,徐徐曉霧開。
閑聊屋檐下,小鳥近身來。
看來作者的確善于運用疊詞,兩個準確的疊詞便很好地傳達出了現場感,整篇格調淡雅,也顯示出作者樸素閑靜的性情,尾句堪稱神來之筆。
最后再欣賞一下《山居》;
籬樹棲山雀,冰蟾掛屋檐。
窺窗一何久,分享綠芽尖。
一二句
對仗而起,意象錯落有序,生動地勾勒出靜夜山居的幽美畫面。三四句明月窺窗,似與人分享茶香,不直接寫人,而品茗之人已自在其中,手法堪稱高妙。
一點感想,很不成熟,請作者及在座諸專家指正。
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