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一些網絡原創小說的點擊量動輒超過百萬千萬,粉絲數量不亞于影視明星,我就心存憧憬:倘若有朝一日,傳統文學也能如此,那是何等壯觀的事。但羨慕歸羨慕,傳統文學“觸網”被討論多年,卻鮮有成功的嘗試者。網絡閱讀的浮泛,似乎注定了慣于沉靜思考、娓娓道來的傳統文學難以在網絡世界獲得集體狂歡式的青睞,而適合傳統文學的新媒體傳播服務平臺雖千呼萬喚,卻始終闕如,讓人在追隨網絡文學的足跡多年之后,總有一種遺憾郁之于胸。
這一現狀近日終于被打破。由上海市作協主辦的華語文學網上線,主打傳統文學,并獲得了王安憶、余華、蘇童、孫甘露、金宇澄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授權。筆者隨即瀏覽了網頁,發現除了有知名作家的完本作品上傳外,新書推薦、電子書推薦、期刊推薦都很好地對接了傳統文學平臺,而原創作品欄和最新更新作品則讓網絡創作的即時性、互動性有了較好體現。最重要的是,它們都采用了章節試讀、 VIP電子訂閱等模式,也開啟了孵化、版權服務等功能。這些探索能在傳統文學的網絡試水中走多遠還很難定論,但在一些網絡原創文學因暴力、色情等低俗化傾向和低智、無底線而備受詬病之時,華語文學網的上線,不啻為一個鮮明的標識——傳統文學將在新的傳播形式和文化語境中負起擔當,提振其正面影響力。
多年以前,一部《第一次親密接觸》讓人們認識到了網絡寫作的魅力。從那時起,傳統文學與網絡平臺的關系就變得充滿了想象空間。陳村、蘇童、馬原等很早就對網絡寫作表達“心向往之” ;天涯社區、榕樹下等網站一度擠滿了文學青年,像慕容雪村、安妮寶貝、寧財神等人更因此而草根崛起。但在最初的網絡原創文學中,網絡實際上不過是實現了一種傳統文本的數字轉換,直到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一批原創文學網站開始實行電子訂閱、粉絲打賞等運作模式,武俠、玄幻、穿越、都市、網游等各種題材的超長篇網絡原創作品才大量出現。它們普遍以情節跌宕起伏吸引人,或熱血奇情,或大殺四方,更新快還能隨時互動,滿足了網友在快節奏生活中的“減壓”需求。相比之下,傳統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卻漸漸退守一隅,反而成為旁觀者。
原因是復雜的。網絡寫作的氛圍,快速碼字、文字重復、情節“注水” 、內涵蒼白、取向低俗等問題,都讓網絡文字像轟隆隆的火車頭般駛過腦際,卻無多少價值停留。這樣的創作形式,與傳統寫作相去甚遠,讓不少作家不愿或不屑為之,以致面對新的文學傳播空間,一些傳統創作者仍固守著特定的圈子和閱讀語境,抱持傳統的寫作方式,這種堅守是可貴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傳播的瓶頸。同時,網絡空間無限開放,網絡平臺在作者與讀者互動、作品的市場推廣以及衍生開發上的大數據優勢明顯,傳統的文學雜志和圖書出版在遭受沖擊下措手不及,反應沒及時跟上,也讓許多傳統創作者一時無所適從。不少傳統文學期刊停刊、傳統出版壓力驟增之下抬高出版門檻,讓一些雖有實力但名聲不顯的傳統寫作者更是舉步維艱。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文學其實更需相應的網絡平臺。
華語文學網上線,可以看出文學界參與互聯網大潮的勇氣與魄力。聯系到前不久浙江、上海成立網絡作家協會、北京成立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日前又傳出中國作協正在籌備成立中國網絡作家協會,都可以看出有關方面的緊迫感。這緊迫感是多層面的。近年來,商業化的網絡寫作因暴力、色情等問題備受詬病,文學創作氛圍亟待廓清,傳統作家可謂責無旁貸。而在適應網絡生存,用傳統文學關注現實的銳度、嚴肅思考的深度去傳播正面能量、體現積極的人文價值的同時,網絡寫作給傳統文學帶來的啟發也是急需研究的課題。
此事任重道遠,但畢竟已經開始。在久饜快餐文化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們會渴望回到傳統文學的文化和審美氛圍中來。這是一個契機,也是必然趨勢。華語文學網在設計中借鑒了一些商業網絡原創文學網站的形式,可以說是很好的嘗試。許多網絡原創文學之所以吸引人,跟它們緊跟潮流接地氣有關,它們善于設置懸念,一環扣一環;它的魅力還在于給草根寫手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和崛起的機會,打造娛樂選秀般的明星效應。它們提供互動性、參與性和產業鏈服務,大大延展了傳統文學所不具備的社會觸角。可喜的是,華語文學網整合了如此諸多方面,運作既覆蓋了傳統知名作家,也給普通作者提供了機會。可以預見,這樣的平臺會不斷完善和增多,其在網絡文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