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就在我們身邊,但現實主義離我們很遠。
隨著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這部路遙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在沉寂許多年之后,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可悲的是,路遙之后,幾十年的當代文學中,卻再也找不出一個現實主義寫作的大師,再也找不出一部關注現實和歷史,關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思想的那些大事件的作品。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說:“現在的許多作家,內心冷漠,缺少那種樸素的熱情,熱衷于玩弄技巧,對于那些影響中國人的大事件,基本上不涉及,整天關注些男歡女愛之類的小打小鬧的東西,怎能寫出第一流的作品!”
現實主義為何缺位
在《紅高粱》、《妻妾成群》等早早改編成影視劇的時候,《平凡的世界》改編卻何其遲也。這部在上個世紀影響力非凡的著作,在人們快要淡忘它的時候,才被圖像時代所接受,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映照著現實主義文學在當代社會中的命運。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時代文學發軔至今,現代主義、先鋒文學、后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等許許多多的文學形式輪番上陣、各領風騷。唯獨現實主義文學,卻一退再退。李建軍說,“現在幾乎沒有了,沒有現實主義寫作的作家,當然沒有了現實主義的作品。”
毫無疑問,在文學史上,那些偉大的傳世經典,就像契訶夫所說的,絕大部分都是現實主義的。對此,李建軍說:“現實主義文學是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敘述,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當然這也意味著尖銳的批判精神,這是現實主義極其重要的特點。但現在的作家,創作基本上都是和現實隔離的,對于整個社會中影響多數人的大事件、重要的現象卻多不關注。”
關注現實和人在現實中的境遇,恰恰是現實主義所擅長的,也是路遙和他的作品,在數十年后還能夠引發全民風潮的原因所在。李建軍說:“路遙為什么至今還被人推崇,《平凡的世界》為什么在今天還能這么熱?原因就在于它所表達的是社會性的內容,不論是在30年前,還是30年后,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人們都在體驗著和孫少安、孫少平這對兄弟一樣的困境,即社會環境對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價值乃至命運的束縛以及人們在這種束縛下,對生命的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望,這是它感染人的原因所在。”
李建軍說:“或許有人會把《平凡的世界》當做是一部勵志的作品,但事實上,它絕非是簡單的勵志,它是從人格、情感、價值觀、生活態度上去感染人、影響人,而不是告訴人們有志者事竟成這樣理想化的道理。”
文學必須有傳承
在30多年間,路遙和它的《平凡的世界》,在備受推崇的同時,也一直受到非議。在許多評論家的眼里,《平凡的世界》不能算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比如人物塑造,依舊還殘留著過去臉譜化的特征,比如大量的社論式的議論可能會妨礙閱讀等。
那么,《平凡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一部作品,李建軍用“偉大”來形容它。他說:“《平凡的世界》寫于上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文學正在擺脫過去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僵硬模式,開始學習西方的現代主義,當時流行的是現代主義、先鋒文學等,新奇的文學技巧受到過度推崇,相反,任何對過去文學形式的一點點繼承,都可能會被認為是落后的而加以批評。”
在今天重看新時期文學的思潮,李建軍認為,有些東西需要重新思考,他說:“文學必有傳承,應該寬容一點。事實上,路遙在那個年代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過去時代留下的文學傳統的重要性。不論是《紅樓夢》這樣的經典,抑或是像《創業史》這樣的作品,都有它們各自寶貴的東西。比如《創業史》,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方面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以說是第一流的小說。當然,它也有它本身的問題,比如人物的臉譜化、政治立場高于一切等。事實上,路遙正是突破、克服了人物臉譜化等許多之前的問題,同時又繼承了傳統時代文學的財富。而不像先鋒文學那樣,幼稚而又固執地拒絕和反對一切傳統,這是路遙作品的珍貴之處。”
《平凡的世界》并非盡善盡美的,“它是激情大于理性,溫情多于冷峻的,所以,抒情性色彩就很濃。當然,議論和抒情也是很重要的技巧和手段。路遙的議論,固然也有空洞浮泛的時候,但是,也不乏充滿真知灼見的精彩之處,很多年輕人,甚至把他的議論大段地抄下來。”
被逼退的現實主義
或許,可以把路遙和他的文學,看做當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一次具有典范意義的實踐。最近許多年來,我們的現實主義文學確實萎靡不振。
究竟是什么讓作家們遠離現實呢?李建軍說:“中國近現代到當代的文學發展,最開始接受19世紀俄國文學的傳統,到‘五四’時代建立啟蒙和批判的傳統,到后來這些傳統都被拋棄,開始借鑒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立了一種簡單化的狹隘的敘事模式。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模式被拋棄,更多人因為學習西方的文學觀念和技巧,開始使用一些很極端的技巧和方式,放棄對人的個性、內心活動的描述,追求冷冰冰的‘零度寫作’效果,排斥作者個人情感和思想的介入。但事實上,這樣的經驗,只是西方現代主義變形過程中不成熟的經驗。”
任何偉大的作品,都不能真正拋棄現實,更不能拋棄對人本身的關注,李建軍說:“偉大的作品,都是情感的交鋒、思想的碰撞,完全排斥這些,只會剩下一片混沌,那將是一種非人化的敘述。”
真正好的文學,永不可能離開現實,李建軍說:“現實主義是直面現實、歷史的文學,越是史詩性的作品,就越和社會中的大事件有關。沒有反抗拿破侖的戰爭,就沒有《戰爭與和平》,沒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就沒有《靜靜的頓河》。路遙所寫的,都是影響人們心靈和命運的大事件,《驚心動魄的一幕》寫的是‘文革’亂象,《在困難的日子里》寫的是‘大躍進’所造成的大饑餓,《人生》寫的是城鄉二元結構所造成的農村青年人的精神痛苦和人格分裂以及他們所受到的屈辱、歧視。《平凡的世界》關注的則是,‘文革’之后、‘改革之初’農民的困境和掙扎,是他們在苦難境遇中為了尊嚴而付出的努力。”
技巧可以挑剔,但思想值得尊敬。李建軍說:“為什么路遙的作品能打動人心,就在于他所寫的,是每個人都可能會深陷其中的境遇,是人在社會中的無尊嚴感以及人們不甘屈服的高貴精神。這樣的精神高度和內在深度,使他無愧于當代最偉大的作家的稱號。”
文學不以量取勝
現實主義,其實也是文學最傳統的技巧之一。而在當代,這樣的傳統已經越來越少,李建軍說:“路遙很自覺地維持了過去偉大經典的敘事關系,表現出真實的現實主義。他的作品中,充滿現實感、歷史感以及對人物性格豐富性的把握。他從不玩弄技巧,他的文字非常樸素,只要認字的,可以讀進去,只要進入,就一定會對那些人物留下印象深刻。”
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在于作者本身對于生活的體驗,李建軍說:“路遙對于那個時代的生活,有非常深切的體驗,他知道真實的現實是什么樣的,同時他又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人,會去分析、反思。路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真實而獨特的世界。相對而言,不重視生活積累的,沒有切身體驗的作家所寫出來的作品,多是千篇一律,就像種土豆的,一挖一窩,沒任何區別。”
在現實主義文學已經離開我們很久的時候,究竟我們能否讓現實主義回歸,能否讓《平凡的世界》這樣的作品再次出現。李建軍說:“首先要給作家更多創作的自由。這是一個老話題,上世紀80年代就在說,但至今沒有解決好。在創作空間狹小的時代,作家們慢慢開始自動規避時代,回避那些令人焦慮、痛苦的事件和問題,因為寫這些是有風險的,所以作家們更可能選擇安全的寫作。其二,需要更好的批評環境。現在基本上沒有好的批評家,都是說好話的。比如莫言、賈平凹、閻連科這些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有很重大的問題,但是沒人說。結果就是這些有問題的寫作可能會被年輕人模仿,影響更壞。其三,要多了解我們自己傳統的文學,如《史記》和《紅樓夢》,如五四時代的傳統,多了解世界上經典的文學,如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等。作家要有責任感,要自覺地寫作,建構成熟的主體意識,而現在缺少的,正是這份責任感。”
現實主義并不是落伍的文學,恰恰相反,偉大的作品總是和現實息息相關。“愛倫堡說,一個作家擺脫技巧的拙劣,要遠比擺脫情感的冷漠更容易一些。現實主義在我們的文學中沒有被很好的挖掘,很多人僅僅高傲地認為今勝于昔,這太狂妄了,魯迅的文學作品只有幾個小冊子,但是今天寫了千萬字的作家,誰能超過他?文學不以量勝,而以質勝,今天的這個時代,缺的是有品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