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香晚唱》后記
( 張玉琴,女,1935年12月28日生于河北省威縣干集村。自幼隨當八路軍的父親在冀南游擊區打游擊,曾參加過兒童團,1948年1月參加革命(抗敵宣傳隊),1950年到北京,在公費干部子弟學校讀書,1957年高中畢業后入伍。在北京軍區軍醫學校(北京軍區陸軍醫院分校軍醫培訓班)學習三年,實習一年后,于1961年授準尉軍銜,1962年授少尉軍銜,任技術員,1972年在北京軍區軍醫學校(北京軍區陸軍醫院分校軍醫訓練班)學習一年,畢業后,在北京軍區司令部門診部任軍醫(行政21級),1979年調到北京軍區后勤部第一干休所任軍醫,1986年改為文職10級,于1996年離職休息。
親愛的讀者,謝謝您能靜下心來讀完了我寫的詩集《夢香晚唱——心底里流淌的歌》。眼高手低,捫心自問,我寫的是詩呦?!
詩是什么?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
是啊!我的文字功底太淺了。但它啊,的的確確是我心底里流淌的歌。我們今天的生活幸福祥和,情感的筆逼迫我要寫出心底里流淌的歌。
生活如詩。在我出版了《玉韻琴聲》一書后,總想寫一部詩集,寫下生活的感悟。只因文字功底有限,方至今日才如愿以償。“景色雖不艷麗,氣質自是風雅。”鑿石索玉,剖蚌求珠。能達到這般境界嗎?我期盼!
燕雁代飛,窗外日光彈指過,時間都哪兒去了?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從一個童稚日糊口的女娃娃,到今天莫惜醉臥桃園東的享受美好生活的老嫗,我啊!心中感慨頗多。我恨舊社會,我愛新中國。我愛童車里的娃娃、我愛青年人、我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80歲了,眼睛告訴我:兒童時節,親眼見證了我的祖國淪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看到了中華民族飽受天災人禍,看見了人們拋家舍業抗戰打鬼子,犧牲了多少生命,流出了多少鮮血。少年時節,看到了人們渴望和平建設,可是蔣介石靠美國鬼子發動了內戰,人們生民涂炭物價上漲人們沒法活,我們又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來了新中國的建立,三山齊倒耀五星,祖國母親和和她的兒女們——人民得尊容。青年時節,我看到了祖國一窮二白,人們披星戴月,加快祖國富強的腳步。中壯年到暮年時節,我看到了經過了幾代領導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后繼,奮斗不止才取得了改革開放的新成果。耄耋之年,我看到了在習近平為首黨中央領導下的今天,我們在中國夢的美好情懷下人民一路歡歌。我是社會的建設者,更是社會的感恩者。情源于心,沒有半句假話,于是才有了這本《夢香晚唱--心底里流淌的歌》。
我是一個兵。戰爭年代,父親毅然決然放棄教鞭去打鬼子去了。生活所迫,我們到游擊區去,母親做軍鞋的墻上燈下剪影,至今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長在軍營,愛軍營,我一生在軍營。父為兵、夫為兵、我為兵、子女也當過兵。綠色的軍營是我的生命。軍營讓我做個好兵,我牢記了一生。人民的小米兒把我養大,軍營告訴我要一生對人民有感情。
離休了,含著眼淚摘下了帽徽和領章,我還是一個兵。從軍營到了社會,新的生活開始了。我用我的眼神、我的語言、我的行動、我的愛心,做了一件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為軍旗增輝,要為黨旗添彩,要為人們排憂解難,要為和諧社會做些我能辦到又必須辦好的事情。
我是一個愛哭愛笑的人,我更是骨子里是塊鐵的人。別人有難我有淚,敢去救一把。看見不正之風敢去管,歪風邪氣沒市場。
生活告訴我,要做一個心中有幸福感的人。那么,幸福中,閱讀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閱讀,使人開闊了眼界,生活使人有了積累,所以才有了拿起筆來寫作的欲望。
魯迅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光。”是啊!文藝實是人生的養料,是教示人的生活的良師。
我的詩,是生活的感悟,雖然才疏學淺,讓您讀后感到好像喝了杯白開水,但是我的心底卻是一杯茗茶。茶助水美,水助茶香。愿您在百忙之后,攤開我的詩集,給您的情感帶來一絲家的溫馨、一絲朋友的關愛、一絲親人的問候、一絲放飛的沖動……我的祈盼,是多少個不眠之夜的燈下寫作,是多少個清晨拄杖而行的思考,是多少個生活片段的剪輯,是多少個愛和恨的情感述說……我的淚流過!
愿我的詩集化作羽鴿,藍天詩行,掃除霧霾,晴空萬里;愿我的詩集化作葉綠樹,鳥兒晾翅鳴唱,環境優雅;愿我的詩集化作春雨,百花爭艷,花開四季;愿我的詩集化作石子泥土,鋪路坦途;愿我的詩集化作微風一縷,吹開您的心扉,帶給您一個美夢成真。
記住我,北京街頭,一個拄杖老嫗,您的知心朋友:有難處,別忘記了找姐姐呦。
冰心老人說過,80歲要開發人生第二春。我呀,拄著拐棍跳舞、拄著拐棍去詩社學習、拄著拐棍去朗誦團的舞臺登臺朗誦自己的詩作。80歲了,人未老,夕陽時段我有幸福生活的風向標。每天都是個好日子,每天都有好心情。80歲了,我還小哪!
“千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剖開頑石方知玉,淘盡泥沙始見金。
最后,再一次地感謝您讀了我的詩集《夢香晚唱——心底里流淌的歌》,您若笑了,我就知足了!
張玉琴
2014年歲末于燈下
( 張玉琴,女,1935年12月28日生于河北省威縣干集村。自幼隨當八路軍的父親在冀南游擊區打游擊,曾參加過兒童團,1948年1月參加革命(抗敵宣傳隊),1950年到北京,在公費干部子弟學校讀書,1957年高中畢業后入伍。在北京軍區軍醫學校(北京軍區陸軍醫院分校軍醫培訓班)學習三年,實習一年后,于1961年授準尉軍銜,1962年授少尉軍銜,任技術員,1972年在北京軍區軍醫學校(北京軍區陸軍醫院分校軍醫訓練班)學習一年,畢業后,在北京軍區司令部門診部任軍醫(行政21級),1979年調到北京軍區后勤部第一干休所任軍醫,1986年改為文職10級,于1996年離職休息。
離職后,繼續發揮余光余熱,服務社區,服務社會,關心公益事業,多次受到褒獎。
現為北京市詩詞學會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顧問、東城朝陽門東籬詩社副社長、東城建國門老年學校梁園詩社顧問。
在2012年8月出版了《玉韻琴聲》一書,內容是其前半生心路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