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的風俗畫卷
——毛曉春紀實散文集《紙上低語是故鄉》出版發行
近日,著名作家、學者、金石書法家毛曉春紀實散文集《紙上低語是故鄉》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屆時將在全國各大書店和網上推出,讓讀者通過該書了解渭河流域獨特的人文風俗,激發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感,是當下“返鄉體”中不可多得一本好書。
據介紹,《紙上低語是故鄉》紀實散文集是毛曉春多年散文作品的集大成者,從作品中能夠看出其對故鄉的深厚情感,也能領略到他對渭河流域人文風俗進行的大跨度提煉和描寫,堪稱是一部渭河流域的風俗畫卷。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李俊虎,在《紙上低語是故鄉》推薦語中說:“毛曉春先生筆下的那些寄托鄉愁的鄉村物像,我也曾反復書寫,只是他走的離故鄉更遠,情結更深,他的文字讓所有失去故鄉的城市人重溫了精神家園,堪稱一部用散文形式寫就的西部鄉村生活風俗史,具有文學和志書的雙重價值”。
陳濤先生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該書共分三部分,分別是鄉愁、鄉情、記憶,總計五十余篇文章。毛曉春先生偏愛短章,所以這些文章也多是一兩千字的短文。從寫作時間而言,這些文章的時間跨度大,既有九十年代初期的作品,也有當下寫就的。這些作品雖然分屬不同的時間,但其內核終究離不開一個“情”字,毛曉春先生在書中所透出的“情”真摯而熱烈,不掩飾亦不做作,讀來觸動頗深。我在《我家的土炕》、《故鄉的杏樹》、《換糧》等作品看到的是苦難如何將一個年輕人推向堅強與成熟;我在《寫給父親、母親》、《我要在溫爸墳頭種香蕉》等作品看到的是親情之于一個年輕人的滋養與教育;我在《他,永遠是農民的兒子》、《中學時就背你的詩》、《霍老,這事我辦好》等作品中看到的則是一個年輕人對前輩學者發自內心的坦誠與尊敬。也正是由于這份真摯與熱烈的“情”,將一份本應獨屬個體的鄉土記憶與生命體驗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我們也更加熟悉、了解了毛曉春先生。
《小說選刊》副主編、曾在天水掛職副市長的李曉東先生推薦語中寫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毛曉春的故鄉天水,正是這樣的地方。藉河從市中心流過,北山是黃土高原,南山屬秦嶺山脈,北望北方,南望南方,一河之隔,數步之遙。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卦臺山一畫開天,首創太極圖,圓為天,曲為水。所以,中華文明最初的兩個字,就是,天水。女媧在這里摶黃土造人,繁衍生息,天水白娃娃,分外漂亮。天水,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原鄉。”
毛曉春被譽為中國雜文界殺出的一匹黑馬,他曾經出版《傷逝集》、《生命風景線》、《智者無為》、《文學老頭和文學青年》、《休克的文學》等五本雜文、散文隨筆專著,奠定了其在雜文界堅實的地位。菲律賓《商報》等將其作為中外三十位散文詩名家之一向海外華僑推薦。著名評論家雷達先生在世時對毛曉春的散文作品有過高度評價,為其作品題詞曰“鄉土詩魂、心靈樂章”。2011年,毛曉春先生第五本隨筆雜文集《休克的文學》在北大百年講堂進行首發,雷達先生曾出席首發式并講話,認為毛曉春先生能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辦新書首發式,絕不是偶然的,正是地處渭河流域的毛曉春家鄉甘肅省天水市新陽鎮具有的獨特歷史文化積淀,孕育出了杰出的作家。
正如詩人、作家、《天水日報》副總編王若冰先生說:“對故鄉的書寫,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毛曉春對故鄉的眷戀、依戀和愛戀,不僅表達了作者與故鄉難以割舍的血脈情感,也從另一個方面呈現出對漸行漸遠的中國鄉土文化、鄉土精神依依不舍的懷戀與慨嘆。”
據悉,該書將在作者的家鄉甘肅天水及北京舉辦讀者見面會和作品研討會。(紅玉)
作者介紹:
毛曉春,筆名雨楓,甘肅天水人,學者、作家、金石書法家。歷任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文化創新專家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記協《中華新聞報•傳媒觀察》副主編、衛生部主管《健康大視野》雜志主編、中國文聯主管《神州》雜志副社長、中國金錯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毛曉春先生被譽為中國雜文界殺出的一匹黑馬,他出版的《傷逝集》、《生命風景線》、《智者無為》、《文學老頭和文學青年》、《休克的文學》等五本雜文散文隨筆專著奠定了其在雜文界堅實的地位。菲律賓《商報》等將其作為中外三十位散文詩名家之一向海外華僑推薦。
毛曉春的金石書法作品,既有文化底蘊,又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尤其他的篆書、隸書作品,被權威專家評為“上追殷商甲骨之遺風,下逮金石秦篆之余韻”。曉春先生被譽為中國金石大篆的第一人,他用金石大篆書寫的百米《孫子兵法》和《論語》以及《曉春書法感悟集》等,2015年曾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毛曉春金錯書專題研討會,奠定了其在金石篆書領域的地位。
他的金石大篆作品被全國人大辦公廳、外交部、現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毛主席紀念堂、陳毅紀念館、臨沂博物館、外國大使館等機構和國家有關領導人、駐外大使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