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久久久久免费视频|手机在线黄色网站|手机在线观看AV|www99

您的位置 首頁 > > 評譚品讀

苗得雨:一位挑動世人記憶的詩人——讀苗得雨先生詩文十卷有感

核心提示:在山東乃至全國,一提起苗得雨三個字,一些六十歲左右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說,我是讀著苗得雨的詩成長起來的,里邊也不乏一些

      在山東乃至全國,一提起苗得雨三個字,一些六十歲左右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說,我是讀著苗得雨的詩成長起來的,里邊也不乏一些省、市級領導,沒有半點嬌揉和造作,而我也是懷著仰慕的心情,自2005年到2010年,用5年左右的時間研讀了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聞名抗日根據地,聞名于全國的“孩子詩人”《苗得雨六十年詩選》上、下卷,《苗得雨散文1—5集》以及他那本早就聞名于世的文學理論《文談詩話》等10本書。這雖不是苗得雨先生詩文的全部,但它是精品中的精品,選本中的選本,透過這10本書,我們仍能看到苗得雨的文學之路,仍能感受到他在中國詩壇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讀他的詩文每每有一種被牽掛的作用,仿佛總是放不下,難忘懷。苗得雨的詩文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和引領作用,這主要是由他詩文的藝術特色和歷史地位構成的沖擊波和震撼力。
      讀他的詩也好,文也罷,都會時不時的,有意無意的浸洇出一種民族性、時代性、現實性、歷史性、傳奇性和預見性,讓人讀著不是熱血沸騰,就是浸透靈竅,給人一種徹悟之感。
      打開《苗得雨六十年詩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寫的33首詩。不管是《陳老三》也好,還是《走姑家》也好,都帶著明顯的說唱味,而《旱苗得雨》這首成名之作,風云于各抗日根據地的“苗得雨,苗得雨,從小受窮又受苦。爹爹逃荒下關東,家里撇下幾畝土,全靠奶奶拉把著過,吃的穇子煎餅稀糊涂。∥鬼子漢奸沒人心,逼糧催款猛似虎,揭去大鍋還不算,小繩拴了奶奶去。一家大小哭成泥,鬼子漢奸笑嘻嘻。得雨跺腳暗發誓:‘長大報仇剝你的皮!’∥今年二月晴了天,炮聲一響人心恣。八路軍解放了俺家鄉,全家燒香又燒紙。苗得雨,心歡喜,旱苗得雨旺嗤嗤。有朝一日苗長成,棵棵莊稼黃金米,軍糧送到前方去,慰勞辛苦的好同志。”
      您看這詩寫得自由、流暢,傳神、有味。他既寫出了一個孩子的心態,又寫出了未來和現實,用活靈活現來形容恐不為過。而那一句“旱苗得雨旺嗤嗤”更是把形象二字推向了極致。一個12歲開始寫詩,14歲成名的“孩子詩人”為什么對民歌、民謠有如此深的了解。從書中我們得知,這都得益于詩人的奶奶,他從奶奶的《姐兒》《五更》里受到了影響,吸取了營養。加之,沂蒙山這塊到處充溢著民歌民謠的土地的浸泡,一下子就使民歌、民謠這些民族的詩歌在苗得雨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根,以至于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這些在他的上百首帶有歌謠的詩和他對歌謠的研究、收集的記錄里到處都可以找到影子。因著這些詩歌都真實的及時反映了那個時代,因而他的時代性,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與時俱進,文學當隨時代的現實性,又是苗得雨詩文的一大特色。全國解放了,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當國家經過了1959年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國民經濟基本好轉之時,苗得雨又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輕松活潑膾炙人口的《柳哨》。詩說:“柳哨,擰自柳條,是孩子的巧手制造。他是樸實的藝術,是真摯性格的光彩閃耀。∥生活中,有悲壯,也有美妙;有號角,也有柳哨。孩子們不懂樂理,柳哨沒有一定曲調,但它的聲音自由、活潑,只有春天才能聽到。∥吱唔唔,吹柳哨,把小燕兒吹來了,把田野吹綠了,把春意吹濃了。∥把童年的記憶吹醒了,苦的記憶,甜的記憶,都與春天一起醒來了……”你看這詩寫得多好,一句“都與春天一起醒來了”既包含了政治,也包含了經濟,既寫了自然,也寫了人的心態。這是苗老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詩。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豈是一首《柳哨》可以涵蓋了。此時此刻,苗老又以他的獨特視角以《燕》為題寫出了燕那種“不要學花兒,只把春天等待;要學小燕兒,銜著春光飛來。”短短四句話,卻寫出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那種拿不準、左觀右看、等待的心態,給了人們一次溫暖的規勸和提醒。這又成為他新時代的代表作,并被收入《中學生課外讀本》《中國當代文學教材讀本》和《中外名詩三百首》便成了勢所必然。
      從以上舉例,我們不難看出苗得雨詩的時代性,現實性,民族性。假如分開來看,他的散文則打著濃濃的歷史性。從他的散文中你能讀懂沂蒙山,讀懂山東近70年的抗戰史、建設史、文學史,一個孟良崮他能七寫孟良崮,回回都不同,不僅能寫出“每登山一步,都會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更能寫出“勝利的歌,是歷史的,也連著今天”,給人一種“留住歷史,連著未來”的啟迪。他透過寫人物,寫歷史,把山東的抗戰文化,文聯、作協歷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滴水不漏,讓人感到他的散文是山東歷史的活化石,他是山東文化近70年來的活字典,盡管浩繁,但讀著不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散文不僅是山東文學史的寫照,也寫出了他自己的傳奇人生。
      從苗得雨簡介我們看到,苗得雨1932年3月5日(正月二十九)生于山東沂南苗家莊。他1944年開始寫詩。1946年12月6日《大眾日報》發專文,《魯中大眾》報12月13日出專輯與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2月25日發電訊介紹稱為解放區的“孩子詩人”。他的詩作和簡介先后進入《中國新文藝大系》各詩歌卷,《解放區文學書系》詩歌卷、《中國四十年代詩選》、全國《三十年詩選》《五十年詩選》、《山東新文藝大系》。作者進入國家各種傳略和詞典,五次見到毛主席,30歲以前就有文學專論《文談詩話》問世,不能說不風生水起。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為《文談詩話》受到錯誤批判。他1962年寫的《柳哨》被人諷刺為“一位詩人本姓苗,得雨以后名望高,憑著號角你不吹,吱吱唔唔吹柳哨。黨報應該為大眾,豈能拿著開玩笑。”又一說“趵突泉的水,苗得雨的詩,水管子一擰呲呲呲”等等這些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謬論,使苗得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為十二個“黑幫分子”之一,遭受批判長達十幾年。今天看來,這些得意一時、個別人留下的“佳作”,恰恰印證了苗得雨的文思噴涌。試想,一個人寫詩能像趵突泉的水一樣,水管子一擰呲呲呲,還有什么樣的傳世之作不能寫出來呢。恰恰因為這些歪曲和惡意攻擊,讓我們看到了苗得雨的傳奇人生,他的一些詩文成為傳世之作則更是顯得順理成章。而讀苗得雨的詩文,了解苗得雨的創作之路,領略一下這個到目前為止“發詩4000余首,其他文學作品400萬余字,出版各種結集43種(約700萬字)的苗得雨便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眾望所歸。
  詩文的特色,影響著、決定著苗得雨在全國在山東的歷史地位。從苗得雨的啟蒙老師牛玉華先后采寫的《“孩子詩人”—苗得雨》和《從工農通訊員到孩子詩人》幾萬字的介紹文章,再到著名評論家劉錫誠寫的《瓦釜之音——評苗得雨的詩作》,呂銘康的《老干虹枝葉青青》,劉志軍的《苗得雨 根深葉茂》,張洪波的《苗得雨寫“苗味”詩》以及丁玲、田間、臧克家、賀敬之和山東省委歷屆領導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苗得雨是我國一位土生土長,努力學習深造全面發展有獨自特點并在理論上有創見、受廣大讀者喜愛的詩人。他確實很不一般,在當今中國的詩歌界甚至整個文壇還沒有人能夠取代。”見《華夏詩報》2002年3月25日《齊魯名人》2002.2期。這與詩論家周良沛曾在《文藝報》一文中說:“我相信:郭沫若的《女神》絕不能頂垮劉大白的《賣布謠》;艾青的創作成就再大,也不可能取代苗得雨。”雖是異曲,卻有同工,都印證和評說了苗得雨“孩子詩人”的不可取代性。“孩子詩人”這一桂冠是近百年來中國詩壇的前無來者。(見《文藝報》1981年第二期。)
      民歌收集、傳承發展的集大成者。從史料中得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詩人和文學家都是從民間文學中走出來的,不管是俄國的普式庚,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劉半農,四十年代的李季。但從四十年代開始至今,以民歌為藍本、為根基,把民歌作為研究和繼承發展的,并且被詩歌界所公認的只有苗得雨。從書中我們看出,苗得雨不僅在童年時接受了奶奶民歌的影響,從他寫詩到現在他一直做著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發展、創新工作。在青少年時他就能背誦200余首民間歌謠,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手收集、整理出版了《山東民歌》。從他的詩集中我們不難發現以謠字為題的詩不下數百首,研究歌謠的論文不下幾十篇。其中尤為罕見的有婆媳怨、姑嫂怨、婆媳的主從關系、歌謠里的婚姻大事、不應當的改動、讓人樂的趣歌、不孝歌的現實意義、顛倒歌的味道,《沂蒙山小調》終極探源、《不止一朵茉莉花》、《歷史的留記——地域謠》等都從多角度、多層次對民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從而得出了“有曲為歌,無曲為謠”、“民謠,民之謠,有民在,就有謠之生。所以,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最是永不消失的”結論。實踐也告訴我們,臧克家、賀敬之在中國詩歌界的影響大大超過了苗得雨的分量。但從他們的詩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在他們的詩文創作中都接受了民歌的啟蒙,都有民歌的影子,但當臧克家投筆從戎后,他的詩便轉入了自由詩、長詩。賀敬之奔赴延安后,便受到了蘇聯馬雅可夫斯基的影響,打上了陜北信天游的烙印。這三位從山東走出來的抗戰詩人,唯有苗得雨一直堅持了以民歌為藍本、為根基。他的詩民族化的元素幾乎無處不在。因而他的詩大都活在人民的口頭上。從這一點看,苗得雨在民歌繼承和發展上似乎占了上風頭。
      由此上溯,從抗日戰爭開始,苗得雨是“《抗戰名作百篇》的作者,是“抗戰功勛詩家”,在抗戰詩人中留下了最精彩的一筆“孩子詩人”。(見《苗得雨散文五集》)
      除此之外,他還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大量吸收了沂蒙文化,受到民歌、戲曲、小調的影響,從而進行鍛打、創新,然后創造出帶著“苗味”的詩,成為從沂蒙山中走出來的詩人。因此,他的詩無不打著沂蒙山的烙印。而一本《沂蒙山——故鄉的歌》和散文《沂水情》則以上千首的詩歌頌了故鄉,以上百萬字的散文展示了蒙山情、沂河愛,書寫著沂蒙精神,給人們提供了浩繁的詩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讀到了“歌謠總像滿山遍野的鮮花”一樣的苗詩,而苗得雨詩文,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青少年追求詩歌夢的成功之路,讓人們一提起苗得雨三字就會一下挑動人們的記憶,去追趕苗得雨的詩,苗得雨的文,和他那堅忍不拔鍥而不舍、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的拼搏人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